为深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,进一步传播心理健康知识,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,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面向中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开展“走进心灵 播撒阳光”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。活动围绕求职就业、学习拖延与情绪管理、恋爱与人际关系等学生普遍关注的话题,邀请多位心理专家开展专题讲座,切实助力学生自我认知与心理调适能力提升。
5月16日,学院在融园“一站式”学生社区举办题为《AI工具助力下的求职就业及心理调适》的专题讲座,邀请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副主任邱佩钰老师主讲,近60名研究生参与交流学习。
讲座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就业新趋势,邱老师结合2024届毕业生就业动态,指出职业稳定性已成为48%毕业生的核心诉求,国企热度持续攀升;同时,60.3%的学生在大四上学期即启动求职进程,职场竞争呈现“前哨战”特征。
在实操环节,邱老师提出“AI简历优化三步法”:智能诊断问题、精准匹配岗位关键词、视觉优化简历排版,确保符合“1页纸原则”与HR筛选逻辑。面试中,她建议运用“STAR法则”结构化表达,强调以战略性提问展示职业思考深度。
面对普遍存在的就业焦虑,邱老师介绍“目标金字塔”分层管理法与“就业人际树”网络构建模型,鼓励学生通过系统化、可控性的行动计划缓解不确定性压力。此次讲座以科技赋能求职效率,以理性引导心理调适,帮助学生在AI浪潮中把握机遇、从容前行。
5月19日,学院邀请季玲老师为2022级处于考研备考阶段的学生带来《“时”不宜迟,告别学习拖延,做时间的好朋友》专题讲座,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剖析“拖延”的内外成因,并提供具体解决策略。
讲座指出,外部诱因如信息过载、多任务压力与即时快感的诱惑,使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;而内部因素则源于对复杂任务或失败的逃避心理,导致恶性循环。
为有效应对拖延,季老师提出四大策略:一是科学设定计划,将大任务拆解为可执行的小目标,并接受弹性调整;二是主动屏蔽干扰,建立“学习结界”,应用番茄钟等专注工具;三是建立正向反馈机制,为自己设定小奖励;四是寻找同伴监督,共同打卡学习。她强调,“拖延本质是情绪管理问题,唯有接纳焦虑,方能与时间和解。”
5月20日下午,夏光祥老师为2023级学生带来专题讲座《上大学的你,谈恋爱了没?——漫谈大学校园里的爱情故事》,围绕当代大学生爱情观展开探讨。
讲座以心理小测试开场,引导同学们初步认知自己的情感倾向。夏老师指出,大学生的爱情关系呈现出非典型性和多元化特征,在恋爱过程中往往面临沟通矛盾、情绪管理、失恋调适等问题。他深入剖析了如何建立健康的恋爱关系、如何表达爱意、如何在恋爱中保持独立自我等重要议题,强调恋爱不仅是情感体验,更是自我认知与人际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。
本次“走进心灵 播撒阳光”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,围绕求职、学习、恋爱三大主题,贴近学生实际需求,引导学生认识自我、理解他人、提升心理素养,为面对未来挑战打下坚实基础。
未来,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将继续秉持“以生为本”理念,积极开展形式多样、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,营造积极向上、温暖有爱的育人氛围,助力学生以理性平和的心态走好人生每一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