继红色寻访与名师培训之后,南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“隐秘电波”红色宣讲团带着沉甸甸的历史记忆与专业积淀,开启了“讲好红色通信故事”的实践之旅。近日,宣讲团走进学田街道果园社区,为十余名小学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宣讲活动,让红色精神在童心中悄然播种、生根发芽。
“在战争年代没有手机和网络,小朋友们猜猜,革命战士是怎么传递重要消息的?”活动伊始,宣讲团负责人张倩茹用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,迅速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。围绕《永不消逝的电波——半步电台起家的红色通信》这一主题,她用浅显生动的语言,娓娓道来那段烽火岁月里的红色通信故事。
从顾永祥老先生口述的经历讲起,一部老式发报机、一页泛黄的电码手册,背后蕴藏着战士们穿越硝烟、传递指令的智慧与信仰。张倩茹借助图文和视频资料,带领孩子们直观了解发报机的工作原理,感受革命先辈在隐蔽战线上的英勇与坚守,在互动中架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。“姐姐,那个发报机那么大,战士们背着它不会被敌人发现吗?”“电码那么多符号,怎么记得住?”“现在有手机了,这些机器还有用吗?”宣讲结束后,孩子们的问题接连不断,宣讲团成员耐心作答,一场轻松活泼的“红色电波小课堂”悄然展开。
从发报机的便携改装,到密码记忆的训练方法,再到通信方式的代代更迭,宣讲团用专业知识和故事讲解,把红色通信的“冷知识”变成了“热话题”,让孩子们在轻松交流中理解历史、感悟精神
本次果园社区宣讲活动,是“隐秘电波”红色宣讲团将历史资源转化为思想养分、推动红色文化融入青少年教育的一次生动实践。通过“红色+科技”的创新表达,团队成功唤起了孩子们对革命历史的兴趣,也展现了当代青年传播红色文化的责任与担当。接下来,宣讲团将继续带着热爱与使命,奔赴更多社区、校园与基层阵地,让红色电波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,在更多心田播撒信仰与希望的种子。